财政预算宣布后,社会的关注集中在政府的纾解置业困难的措施是否有效。政府官员在出席论坛时,被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有理由相信,如果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好的话,市民对政府的评价,一定可以大大提高。
我一向反对政府干预市场,但今次在楼价问题上,我都认为,政府若不主动扮演更多的角色,民间的怨气就会沸腾,市民就会把此解读成政府只维护地产商的利益,而不顾市民死活。
安居乐业乃市民的基本要求,政府在施政时,必须以是否能缔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为依归。我并不赞成以公帑去资助市民买楼,这只会造成市民依赖政府的习惯,只晓得靠政客去争取更多的资助,而放弃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更美好的生活。政府要做的,是使楼市可以健康地发展,楼价的升幅基本上与经济增长同步,让青年人感觉到,暂时或许未能立即置业,但只要肯努力,假以时日(约十年左右),就有条件储够首期买楼,可以结婚安家。政府能做到这样,社会才会有一个和谐的环境,青年人才会感到人生有奔头。
可惜,近年楼市的发展,已令青年人的置业期望变得愈来愈渺茫。在过去一年,楼价升了近三成,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入息升幅。尤其是地产商推出的新盘,其定价往往高到市民无法理解。市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住在香港,为甚么一切显得这么陌生。最近元朗推出的一个新盘,定价就要五千多元一呎,差不多是同区二手楼价的一倍。虽有这样大的差距,但这个盘的销售依然不错,很快就卖出上千个单位。
这种情况显示新盘的供应严重不足,令地产商可以把他们的销售对象收窄,只针对那批最有负担能力的买家来订价,已足以把手上的单位售清,无需考虑只有一般负担能力的买家。若果新盘的供应足够的话,地产商就得把收入较低的人也纳入他们的销售对象范围,那地产商在推新盘时,就不得不按照这批人的负担能力来订价。
由此可见,新盘订价急升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土地供应不足。自推行勾地方式卖地以来,政府已失去调节土地供应的主导权,令私人楼宇的供应量严重短缺。香港私人楼宇的供应量,在八十年代多达三万个一年,去年只有八千个,难怪地产商都可以吊高来卖了。此之所以,市民会把楼价高企归咎于政府政策失误了。
其实,愿意在香港置业的人,等于认同香港。他们在香港买了楼,就会同香港共命运,就会以香港的长远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依归。政府应珍惜这批人的买楼意愿,让他们感到在香港置业的可性性。如果把这批人也赶向政府的反对面,政府在施政时一定阻力重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