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由需求带动,随着人類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产力已不难满足我们在生活上的不足;我们现时的经济问题,很多都是源于需求不足,而不是生产力不足。因此,为了推动经济可以持续增长,生产商往往需要投放比生产成本更高的资源去做广告,以刺激新的需求;而我们的社会文化,亦倾向崇尚潮流,甚至不惜铺张浪费。
我的衣服穿破了,仍不肯丢掉,太太就劝我穿在里面,另加一件外套,结果还是给同事察觉了,把我笑了一顿,更指控我妨碍经济增长。幸好,我是一个惯于我行我素的人,我一点不会因此而感到难受,更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信念与行为。
香港人每当看到香港的天空灰蒙蒙的一片时,就会埋怨珠三角的环保工作做得不好,祸及香港。人们好像并不理解,中国之所以会变成世界工厂,跟我们喜欢过高消耗的生活模式,有莫大的关系。世界若真的有公义的话,清理环境的责任,消费者作为产品的最后得益者,应更加责无旁贷。在哥本哈根的会议上,中国要求发达国家拨款协助发展中国家去清理因生产商品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不是没有道理的,聯合国应向消费国征收环境税,这才符合用者自付的原则。
以今次哥本哈根会议的进度,全球暖化的问题看來仍不易解决。因为,世人至今仍以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为时尚,一些刚开始发展起來的国家,已急不及待地去学习过西方人那种虚耗性的生活方式,试问我们这个地球怎可能承担这么重的压力?
就我所見,香港人买回來的东西,不管是衣饰、家具、手提电话,甚至是汽車,大部分都是未用坏就被弃掉的,主因是用赶不上时髦的东西是会给人笑话的。
现时,发达地区的人的心态是:我们的竞争力比他们(指尚在发展地区的人)强,应该有条件生活得好一点,我们既然买得起,当然有权去追赶潮流。要不是我们肯大量消费(实是浪费),你们那來这么多的发展机会。因此,你们应该学习更环保一点的生产方法,没有理由要我们去承担你们的清理费用。
另一方面,尚在发展地区的人的想法却是,你们(指发展国家)在发展初期,不是一样只顾生产发展,一点不顾环保,倫敦与底特律有个时期不是一样搞到污烟瘴气,没有理由你们现在发展得好了,不用依赖工业生产了,就对我们诸多要求,我们的人均碳排放量仍比你们低很多呢?为甚么处处限制我们,难道我们没有权像你们一样生活吗?
这样争論下去,地球一定等不及了。我们这个世界根本不可能让所有的人过这样的生活。因此,发达国家的人应带头过一些更简朴的生活。但这必然引致经济衰退,我应该怎么办?
评论